白bái,显着。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:“威功白着,为世使表。”
“威功白着,为世使表”这句出自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,不仅是对一位西汉将领的褒扬,更承载了关于个人担当、规则与成效的深层思考。冯奉世的故事,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,依然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。
人物与典故详解
冯奉世其人
冯奉世,字子明,西汉上党潞县(今山西潞城东北)人,后迁居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。他出身将门世家,祖上冯亭是战国末年韩国上党太守,在长平之战中战死;冯唐更是汉文帝时期以直言敢谏闻名的人物。汉武帝末年,冯奉世以良家子身份被选为郎官,步入仕途。
冯奉世的职业生涯并非一帆风顺。汉昭帝时,他补任武安县长,后失官,年过三十却失业。面对挫折,他没有沉沦,而是刻苦研读《春秋》和兵法,加深对微言大义和军事谋略的理解。这段积累为他日后建功立业奠定了基础,也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品格。
“威功白着”的故事背景
“威功白着,为世使表”出自班固《汉书·冯奉世传》的文末赞语,是史家对冯奉世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。这其中,平定莎车国之乱是他生涯中最能体现其胆识与担当的事件。
· 临机决断:汉宣帝元康元年(公元前65年),冯奉世奉命护送大宛等国宾客回国。行至西域伊修城时,得知莎车国联合他国杀害汉朝任命的莎车王万年及使者奚充国,并与匈奴结盟,背叛汉朝,致使西域南北道交通断绝。面对危局,冯奉世与副使严昌商议后认为,若不火速反击,莎车势力将日益壮大,势必危及汉朝在整个西域的统治。
· 矫制发兵:在当时,没有朝廷诏令擅自发兵是重罪。但冯奉世当机立断,假托皇帝命令,以符节告谕西域诸国,征发南北道共一万五千人,亲自率领进攻莎车。此举充分体现了“大夫出疆,有可以安国家,则专之可也”的《春秋》之义。
· 功震西域:冯奉世率军迅速攻破莎车都城,莎车王自杀。他将莎车王首级传至长安,诸国平定,威名震动西域。随后西至大宛,大宛对其敬重有加,献名马“象龙”于他。
功绩背后的争议
冯奉世回到长安后,却遭遇了封赏的争议:
· 丞相、将军等认为他功绩显着,应按《春秋》之义,予以封侯爵赏赐土地。
· 少府萧望之则反对,认为冯奉世虽有功,但擅自矫制发兵,此例不可开,否则以后使者会争相效仿,在万里之外为国家滋生事端。
汉宣帝最终采纳了萧望之的意见,仅升冯奉世为光禄大夫、水衡都尉,而未封侯。这一决定,也体现了朝廷在褒奖功绩与维护中央集权、法制程序之间的权衡。
“威功白着”的释义与翻译
· 原文:奉世图难忘死,信命殊俗,威功白着,为世使表。
· 注释:
· 威功:指冯奉世通过平定莎车等战事建立的威名和功绩。
· 白着:意为显明、昭彰。这里的“白”是明白、明显,“着”是显露、显着。
· 世使表:后世使者的表率。
· 翻译:冯奉世谋划艰难险阻,忘却生死,在不同于中原的习俗之地建立功业和威信,他的威名与功绩显赫昭彰,堪为后世使者的表率。
历史与现实启示
冯奉世的故事以及“威功白着”的评价,跨越千年,仍能引发我们对现实的多方面思考:
1. 担当精神与规则意识的平衡
冯奉世敢于打破程序惯例以守护更大的国家利益,展现了担当。在现代职场与生活中,我们也可能面临类似情境,这启示我们,真正的优秀人才不仅恪尽职守,更能在复杂情境中权衡利弊、勇于负责。同时,组织也需思考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与容错机制,以辨别和鼓励那些真正为了组织利益而灵活应变的行为。
2. “大器晚成”与持续学习的力量
冯奉世三十多岁失官后仍发奋学习,最终成为一代名将。他的经历生动诠释了人生赛道很长,只要坚持学习积累,随时可能迎来爆发式成长。这对于身处快速变化时代的我们,是一种深刻的鼓励。
3. 综合能力与跨界思维的价值
冯奉世并非单纯的武将,他研读《春秋》明晓大义,学习兵法通晓实例。正是这种文武兼备的知识结构,使他在西域危局中能综合判断,做出最优决策。在今天,具备跨领域知识的“T型人才”或“π型人才”更受青睐。持续拓宽知识边界,培养跨界思维,能帮助我们在复杂问题中找到创新解法。
冯奉世以其一生证明了,真正的功业不仅在于一时的成功,更在于其展现的担当、勇气与智慧所能达到的层次,并能为后世树立典范。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www.38xs.com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