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北坡村,像是被老天爷打翻了染缸。
漫山遍野的玉米秆顶着红缨,在风里摇出哗啦啦的响,黄澄澄的谷穗垂得弯了腰,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麦香。
村口那棵老槐树下,石碾子早就被擦得锃亮,一群半大孩子围着粮囤跑,裤脚沾着的草屑也挡不住眼里的光——这是北坡村自打有生产队以来,从没见过的景象。
周天阁蹲在自家地头,手里攥着一穗玉米,指腹反复摩挲着饱满的颗粒。
往年这个时候,他早该跟着生产队的哨子往地里走,锄头扬得高,落得轻,反正种多了也不归自己,混到天黑领工分就行。
可今年不一样,春上林雨潇带着乡干部来,说要搞“包产到户”,把地按人头分到各家,收多收少全是自己的。他当时还犯嘀咕,一辈子跟生产队绑在一起,突然自己说了算,能成吗?
“周大伯!您家的玉米测产出来了!”张天乐扛着个木斗子跑过来,声音里带着喘,“一亩地打了八百斤!比去年翻了一倍还多!”
周天阁噌地站起来,手里的玉米穗差点掉在地上。
他往远处望,自家的三亩地被收拾得整整齐齐,玉米秆一行行排得笔直,像是卫兵在站岗。
去年这时候,这片地还是荒草比庄稼高,今年愣是凭着自己和老婆子起早贪黑地薅草、施肥,长出了这么好的粮食。
他突然鼻子一酸,抹了把脸,又忍不住笑出声:“乐乐,你没算错吧?咱北坡村啥时候有过这收成?”
“错不了!”
张天乐把木斗子往地上一放,抓出一把玉米粒,阳光下金灿灿的,“您看这颗粒,饱满得能榨出油!我家那两亩谷子,估摸着也能收六百斤,今年冬天,咱再也不用啃掺了麸子的窝头了!”
说话间,村口传来了拖拉机的突突声。
林雨潇坐在驾驶座上,旁边还坐着个穿中山装的男人,戴副黑框眼镜,手里拿着个笔记本。车还没停稳,林雨潇就跳下来,朝着周天阁喊:“周大伯,给您介绍下,这是咱乡的苏书记,苏奕辰同志,农大毕业的,懂农业技术!”
苏奕辰赶紧上前,握住周天阁的手,掌心粗糙却有力:“周大伯,我早听说您是北坡村的老庄稼把式,今年这收成,您可是立了大功!”
周天阁有些拘谨,手在裤腿上擦了擦:“苏书记,不敢当,都是托了政策的福。要是还像往年那样出工不出力,再好的地也长不出粮食。”
苏奕辰点点头,蹲下身扒开玉米叶,仔细看着玉米棒:“您这田间管理做得很到位,玉米间距均匀,肥力也跟上了。我这次来,就是想跟大家聊聊,看看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,把北坡村的经验总结出来,让更多村子受益。”
不远处,几个妇女正围着粮囤筛豆子,嘴里说着笑着。王大娘手里拿着个大筛子,边筛边说:“你看咱今年,不仅粮食够吃,家里还养了两头猪、十几只鸡,等到年底,卖了猪就能给娃买新衣服,再攒点钱修修房子。往年哪敢想这些,连肚子都填不饱。”
另一个妇女接话:“可不是嘛!前几天我回娘家,我娘家村还没搞包产到户,我哥跟我说,看着咱北坡村丰收,他们都急得不行,天天盼着村里也能搞试点呢!”
林雨潇听见了,笑着对苏奕辰说:“苏书记,您看,这就是农民的心声。现在不仅咱乡,周边几个县的农民都在关注北坡村,省和地区的领导也多次打电话问试点情况,要求我们把工作做细做实,为全面铺开改革积累经验。”
苏奕辰站起身,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,金黄的稻浪在风里起伏,像是一片金色的海洋。
他感慨道:“农村改革,说到底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。农民最实在,谁能让他们吃饱饭、能致富,他们就拥护谁。北坡村的成功,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。接下来,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经验推广出去,让更多农民过上好日子。”
北坡村的丰收消息,像长了翅膀一样,很快传遍了全县。县委会的会议室里,气氛热烈得像是开了锅。县委书记李建国手里拿着北坡村的产量报告,声音洪亮:“同志们,大家都看看这份报告!北坡村今年粮食产量比去年翻了近一番,人均收入达到了过去十年的总和!这是什么概念?这就是改革的力量!”
他把报告往桌上一拍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:“之前还有人担心包产到户会搞乱农村秩序,会影响粮食安全。现在北坡村用事实告诉我们,只要政策对路,农民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,就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奇迹!”
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赵志强接着说:“李书记说得对。我上周去北坡村调研,亲眼看到家家户户粮满仓、猪满圈,农民脸上的笑容是藏不住的。而且我了解到,周边很多村子的农民都在打听包产到户的政策,有的村子甚至已经自发地开始分地了,只是没敢公开。”
“自发分地?”李建国皱了皱眉,“这可不行,得引导,不能让农民盲目干。不过这也说明,改革的需求已经很迫切了。省领导昨天给我打电话,明确指示我们,要以点带面,在全县范围内铺开农村改革试点,争取明年让全县农民都能受益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