阶州城的城门缓缓开启,王彦升身着素色战袍,手持将印,率领三千残兵列队而出。晨光洒在他们疲惫的脸上,兵器丢弃在身侧,再无往日的锋芒。赵匡胤立马阵前,身后周军阵列齐整,旌旗猎猎,与城中残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。
“末将王彦升,愿率阶州全城将士,归顺后周,参见赵将军!”王彦升单膝跪地,双手高举将印,声音沙哑却坚定。他身后的士兵们纷纷效仿,一时间,城下跪倒一片。
赵匡胤翻身下马,快步上前扶起王彦升,接过将印笑道:“王将军不必多礼!你能认清时势,保全城中百姓,便是大功一件。柴天子仁慈,必会感念你的忠义,日后定有重用!”说罢,他高声下令:“传我将令,全军入城,严守军纪,不得惊扰百姓!即刻打开粮仓,向军民发放粮食!”
周军将士依令而行,井然有序地进入阶州城。城中百姓早已在街道两侧等候,见周军秋毫无犯,还带来了救命的粮食,纷纷焚香跪拜,欢呼声此起彼伏。有白发老者捧着刚领到的糙米,老泪纵横:“盼星星盼月亮,终于盼来柴天子的仁义之师!往后再也不用受苛捐杂税之苦了!”
赵匡胤与王彦升并肩入城,沿途查看民生。阶州城因连日围困,街面萧条,不少房屋残破,但百姓眼中的希望却愈发浓烈。王彦升看着这一幕,心中愈发庆幸自己的决定,对柴荣的仁德与后周的强盛,也多了几分敬畏。
“赵将军,”王彦升主动开口,“阶州城西有一处军寨,囤积着少量军械,虽不足以装备大军,却也能补充军需。另外,我愿将后蜀西线的布防图献上,其中标注了各处关隘的虚实,可为将军后续进军成都提供助力。”
赵匡胤大喜:“王将军雪中送炭,感激不尽!有了这份布防图,我军便可事半功倍!”
两人行至府衙,王彦升即刻取来布防图。图上详细标注了后蜀西线的关隘、栈道、粮仓位置,甚至包括守军的兵力部署。赵匡胤看着图上清晰的标注,心中对攻克成都更有把握。他转头对石守信道:“即刻派人将布防图送往汴梁,呈给柴天子,同时禀报四州已破的捷报,请示下一步行动!”
石守信领命而去。赵匡胤则与王彦升商议加固四州防务之事,决定以秦州为中心,凤州、成州、阶州互为犄角,派兵驻守各关隘,防范后蜀反扑。同时,在四州推行后周新政,清查土地、登记户籍,发放种子与农具,鼓励百姓开垦荒地,尽快恢复生产。
消息传回成都,孟昶如遭五雷轰顶,瘫坐在龙椅上动弹不得。秦、凤、成、阶四州是后蜀西线的屏障,如今四州尽失,成都门户大开,后周军随时可能兵临城下。他气急攻心,一口鲜血喷出,染红了身前的龙案。
“柴荣!赵匡胤!我与你们不共戴天!”孟昶嘶吼着,声音凄厉。宰相王昭远跪在一旁,吓得瑟瑟发抖,再也不敢提“求援”二字。满朝文武面面相觑,人心惶惶,不少大臣已在暗中盘算退路。
孟昶病榻之上,依旧不忘享乐,却再也没了往日的兴致。他每日唉声叹气,怨天尤人,时而责骂大臣无能,时而痛斥契丹见死不救,却从未反思自己的昏庸无道。朝中人心愈发涣散,不少官员纷纷暗中联络后周,想要为自己谋求一条后路。
而四州之内,后周新政的推行极为顺利。周军不仅带来了安定的秩序,更带来了希望。官府发放的种子迅速扎根发芽,改良的农具让耕作效率大幅提升,百姓们辛勤劳作,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。原本因战乱流离失所的流民,也纷纷返回故土,重建家园。
赵匡胤在四州之间来回巡查,督促新政落实。他发现不少后蜀旧吏熟悉当地情况,便择优留用,让他们协助推行新政。这些旧吏见后周政策开明,对百姓有利,也纷纷打消顾虑,全力配合。
一日,赵匡胤正在秦州巡查粮仓,石守信匆匆来报:“将军!汴梁传来圣旨,柴天子龙颜大悦,嘉奖西征大军将士,封将军为镇西大将军,其余将士各有封赏!另外,天子下令,命将军休整一月后,率军攻打剑门关,直取成都!”
赵匡胤接过圣旨,心中激动不已。他跪地接旨,高声道:“臣赵匡胤,遵旨!定不负天子所托,早日攻克成都,平定后蜀!”
众将听闻圣旨内容,也纷纷欢呼雀跃,士气高涨。休整期间,赵匡胤并未松懈,而是下令加强士兵训练,修复军械,囤积粮草,为攻打剑门关做足准备。王彦升、李延韬等降将也积极献策,详细讲述剑门关的地形地貌与防守特点。
剑门关素有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之称,是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。后蜀在此布下重兵,守将是孟昶的亲信韩保贞。韩保贞勇猛善战,又熟悉剑门关地形,想要攻克此关,绝非易事。
赵匡胤召集众将商议对策,王彦升道:“剑门关西侧有一条小路,名为‘阴平道’,虽崎岖难行,却可绕过关隘主力,直插剑门关后方。当年邓艾便是从此道偷渡,平定蜀汉。只是此道多年无人行走,早已被草木掩盖,难以通行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