且不说宝光国师与石宝、白钦、景德、夏侯成五人守住乌龙岭关隘,再说宋江自从折损了将佐后,一直驻扎在桐庐县,按兵不动,一住就是二十多天,未曾出战。忽然有探马来报:“朝廷又派童枢密携带赏赐前来,已到杭州。听说大军分兵两路,童枢密转而派大将王禀携带赏赐,前往昱岭关卢先锋军中。童枢密很快便会亲自前来,带来赏赐。” 宋江得知后,便与吴用等众将一同出城二十里迎接。回到县治后,宣读圣旨,随后将赏赐分发给众将。宋江等人参拜童枢密,接着设宴款待。
童枢密问道:“在征战过程中,常听闻折损了不少将佐。” 宋江满脸悲痛,垂泪禀道:“往年跟随赵枢相北征大辽时,兵将全胜,确实未曾折损一名将校。自从奉皇帝敕令来征讨方腊,还未离开京师,公孙胜便先行离去,皇上又留下了数人。大军渡江之后,每到一处,都会折损数人。最近又有八九个将佐病倒在杭州,生死未卜。在前面的乌龙岭两次厮杀,又折了几位将领。只因山险水急,难以正面交锋,急切间无法攻破关隘。正在忧虑惶恐之际,幸得恩相前来。”
童枢密说道:“当今皇上深知先锋立下大功,后来听闻折损将佐,特地派下官率领大将王禀、赵谭前来助阵。已经让王禀携带赏赐前往卢先锋处,分发给众将。” 随即唤出赵谭,与宋江等人相见,众人都在桐庐县驻扎下来。饮宴款待完毕。
次日,童枢密整顿军马,准备攻打乌龙岭关隘。吴用劝谏道:“恩相不可轻易行动。可先派燕顺、马麟前往偏僻的山间小径,寻找当地的百姓,向他们打听道路,另寻小路绕过关隘,从两面夹攻,使敌军首尾不能相顾,如此一来,此关便可轻易夺取。” 宋江点头称赞:“此言极妙!” 随即派遣马麟、燕顺带领数十个军健,前往村落中寻访百姓问路。
他们去了一整天,到了晚上,带着一位老者回来拜见宋江。宋江问道:“这位老者是什么人?” 马麟回答:“这位老者是本地的土居百姓,对这里的路径、溪山都十分熟悉。” 宋江对老者说道:“老人家,请您给我们指引一条穿过乌龙岭的小路,我定会重重酬谢您。” 老者说道:“老汉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,却屡遭方腊残害,无处可逃。幸好天兵到来,百姓们有了福分,又能重见太平。老汉知道一条小路可以穿过乌龙岭,那边便是东管,距离睦州不远。从东管到北门,再转过西门,就是乌龙岭。”
宋江听后十分高兴,立刻让人取来银钱财物赏赐给引路的老者,并将他留在寨中,还安排人给他酒饭招待。次日,宋江向童枢密请求:“请恩相守把桐庐县,宋江亲自率领军马,前往睦州城下,从两面夹攻,夺取乌龙岭关隘。” 童贯便让宋先锋分兵派将。宋江亲自带领正偏将一十二员,取小路进发。童枢密则率领兵马,从大路前进。宋江所带的十二员将领分别是:花荣、秦明、鲁智深、武松、戴宗、李逵、樊瑞、王英、扈三娘、项充、李衮、凌振。有诗为证:
山岭崎岖绕睦州,损兵折将重堪忧。
若非故老为向导,焉得奇功顷刻收。
话说当下宋江亲自带领正偏将一十二员,随行马步军兵一万人,跟着引路的老者出发。行军途中,战马摘下銮铃,军士们口中衔枚,悄无声息地疾行。到了小半岭,遇到一伙军兵拦路。宋江当即命令李逵、项充、李衮冲杀过去。这伙约有三五百人的守路贼兵,很快便被李逵等人杀得干干净净。四更前后,宋江等人已到达东管。本处守把将伍应星,得知宋兵已偷偷越过东管,心想自己部下只有三千人马,如何能抵挡得住,一时间,众人一哄而散,纷纷逃回睦州,向祖丞相等官员报告:“如今宋江的军兵已偷偷越过小路,穿过乌龙岭,全都到东管来了。” 祖士远听后大惊失色,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对策。
宋江已命令炮手凌振,放起连珠炮。乌龙岭上寨中的石宝等人听到炮声,大为震惊,急忙派指挥白钦率军前去探查。白钦看到宋江的旗号遍布山林,漫山遍野都是宋兵,急忙退回岭上寨中,向石宝等人报告。石宝说道:“既然朝廷不发救兵,我们就坚守关隘,不要去救援。” 邓元觉却不同意:“元帅此言差矣!如今若不调兵救援睦州,还说得过去。倘若内苑有失,我们也难以自保。你若不去,我自去救援睦州。” 石宝苦苦劝阻,但邓元觉心意已决,他点了五千人马,手持禅杖,带着夏侯成下岭而去。
且说宋江率领兵马抵达东管后,并未急于攻打睦州,而是先打算夺取乌龙岭关隘。巧的是,正好与邓元觉的部队狭路相逢。双方军马逐渐靠近,摆开阵势。邓元觉一马当先,出阵挑战。花荣见状,赶忙凑到宋江耳边,低声说道:“对付此人,需如此这般,方能将其擒获。” 宋江听后,点头表示赞同,随即嘱咐了秦明,两人心领神会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