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找到了。"龙安心轻轻吹去一本小册子上的灰。那是1989年的《雷公山矿产普查记录》,父亲当年参与修路时偶然得到的。翻开泛黄的纸页,一则简短的记载引起了他的注意:
"凯寨南坡发现古矿洞遗迹,洞壁有疑似人工刻画痕迹。因安全原因未深入探查。坐标:东经108°47',北纬27°12'。"
这个坐标,与今天金教授发来的《百苗图》上的标记几乎一致!
龙安心立刻拍照发给金教授,然后拨通吴晓梅的电话:"明天一早,我们去南坡。"
"做什么?"
"找答案。"龙安心望向窗外,月光下的雷公山轮廓如同沉睡的巨人,"关于紫米为什么富含硒的答案。"
---
第二天清晨,一支奇怪的队伍向雷公山南坡进发。领头的是金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团队,带着GPS设备和地质锤;中间是龙安心、吴晓梅和几个合作社年轻人,背着绳索和应急装备;殿后的是务婆和吴家叔公,老人坚持要亲自到场,说是"认路"。
"应该就在前面。"金教授对照着GPS,指向一片茂密的灌木丛,"坐标显示古矿洞入口在这一带。"
年轻人挥刀开路,很快发现了一块半埋在地下的石碑——上面刻着的苗文已经风化,但依然能辨认出"禁入"二字。
"这是'款约石'。"吴家叔公用手杖拨开周围的杂草,"老辈人说,洞里有山神。"
就在这时,务婆突然哼起了一段古怪的旋律。那不是《播种歌》或《古歌》,而是一首更加原始、更加神秘的调子。老人的声音在晨雾中回荡,仿佛在与大山对话。
"听!"吴晓梅突然指向地面。
龙安心低头看去——几只蚂蚁正排着奇特的队形移动,不是直线也不是圆圈,而是一个明显的箭头形状,指向山坡某处。
"蚂蚁指路..."金教授喃喃自语,"这...这不科学..."
但队伍还是跟着蚂蚁的方向前进。绕过一块突出的岩壁后,一个隐蔽的洞口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。洞口约一人高,边缘有明显的人工开凿痕迹,上方岩石上刻着一幅已经模糊的壁画——一束稻穗和一把银壶。
"就是这里!"金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,"《百苗图》上画的洞口!"
龙安心戴上头灯,第一个钻了进去。洞内空气阴凉干燥,出乎意料地没有霉味。头灯的光束照在洞壁上,反射出星星点点的银光——那是嵌在岩石中的云母碎片。
深入约二十米后,洞穴突然开阔。龙安心的呼吸停滞了一瞬——整个洞室布满壁画!有耕种场景,有祭祀仪式,还有一组奇怪的图案:稻穗从地底长出,根系缠绕着闪闪发光的矿脉。
"这是..."吴晓梅的声音在洞中回荡,"苗族先祖记录的农耕秘密?"
金教授已经跪在地上,颤抖的手指轻抚壁画:"不,这是完整的生态智慧体系!看这里——"他指向一组象形符号,"稻种要先用含银的水浸泡...这里又画着矿洞水引到田里的示意图..."
龙安心凑近观察。确实,壁画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矿脉渗水灌溉,如何根据岩层走向选择种植位置...这些被现代人遗忘的知识,解释了为什么雷公坡的紫米富含硒——它生长在银矿脉上方,根系吸收了矿化层中的微量元素!
"找到了!"一个研究生在洞室尽头喊道,"有文字!"
众人围过去。在最后一面洞壁上,刻着几行古苗文,旁边是汉文翻译——显然是后来加上的:
"银养稻魂,稻镇银毒。耕读传家,两不相负。乾隆十二年,吴氏银匠立。"
务婆突然放声大哭。老人跪在洞壁前,用额头触碰那些文字,唱起了一首无人听过的古歌。吴晓梅轻声翻译着零碎的词句:"银匠...稻师...血脉相连...不可断绝..."
龙安心突然明白了。紫米与银饰,农耕与矿业,在苗族传统中本就是一体两面。银匠家族与稻作家族世代联姻,不仅是社会结构,更是一种生态智慧的传承方式!
"必须保护这里。"金教授严肃地说,"这是活态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证据。"
"来不及了。"洞口传来小李焦急的声音,"龙总!刚接到电话,黔丰的人带着工作组去试验田了!说是'实地考察'!"
龙安心最后看了一眼洞壁上的图文,将它们深深印在脑海。当他冲出洞口时,阳光正好照在南坡的试验田上——那里,几个西装革履的身影正在指指点点,其中最高大的那个男人从未见过,但无名指上的钻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与林妍的那枚如出一辙。
周董事长亲自出马了。
---
喜欢阿耶玳,苗语,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:(www.38xs.com)阿耶玳,苗语,我们的根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