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寒的清晨,寒假的薄雾还没散尽,林小羽抱着一摞牛皮纸信封站在邮局门口,指尖冻得通红却紧紧攥着信封边缘。信封上印着 “青春小卫士?暖阳书信计划” 的字样,角落贴着她手绘的向日葵邮票图案,每张邮票上都画着不同的表情:微笑的、困惑的、坚定的,像在诉说着成长路上的各种心情。发间的向日葵发卡沾着细碎的霜花,在晨光里泛着温柔的光。
“小羽!邮票都买齐啦!” 李诗涵拎着一大袋邮票跑过来,粉色围巾上落着雪花,“邮局阿姨说平信要贴 80 分的邮票,给山区的信得用厚信封,不然路上容易破。” 她身后跟着孟晓冉,怀里抱着一摞信纸,纸页边缘印着淡淡的向日葵花纹 —— 这是陈雨欣特意设计的 “成长信纸”,每一页右下角都有个小方框,写着 “今日小温暖”。
陈雨欣正蹲在台阶上核对地址,画板放在腿上,上面贴着从地图上剪下的城乡路线图。“核对完了 32 封,” 她呼出的白气模糊了眼镜片,“山区小学的地址都标注了‘请优先投递’,还有 5 封是给留守儿童中心的,那边的老师说孩子们每周三下午会去收发室等信。” 王浩扛着一捆捆扎好的信封走来,棉服拉链上挂着的向日葵挂坠晃来晃去:“邮局叔叔说这些信会走绿色通道,年前一定能送到。”
“暖阳书信计划” 是小羽他们在城乡交流活动后发起的,起因是去山区小学时,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陪伴,对青春期的困惑只能藏在心里。小羽在日记里写:“他们的烦恼和我们一样,却没人可以诉说。” 于是团队决定组织城乡孩子的书信交流,让城里的孩子分享青春期知识,山区的孩子讲述成长故事,用文字搭建一座温暖的桥。
筹备过程比想象中曲折。第一次征集书信时,只有 7 个同学报名,有人说 “写信太老土了”,有人担心 “说不清楚自己的烦恼”。小羽他们没放弃,在校园广播里读了山区孩子的日记片段:“爸妈在外地打工,我第一次来月经时,以为自己生病了,躲在柴房里哭了一下午”“男生们总嘲笑我个子矮,说我永远长不高”,这些文字让很多同学沉默了,第二天报名人数就涨到了 42 人。
此刻邮局大厅里,小羽他们正给信封盖邮戳。孟晓冉小心翼翼地在每封信里夹进一张向日葵书签,书签背面写着 “你不是孤单的”。她的手指在书签上轻轻摩挲,小声说:“我以前也觉得没人懂我,直到收到你们的回信,现在我想让山区的同学也知道,有人在关心他们。” 她的日记本里夹着一张山区女孩的照片,是城乡交流时拍的,照片背面写着 “想和你做笔友”。
“对了,苏老师托我带了些书给山区小学的图书馆。” 小羽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纸箱,里面装着《青春期百科全书》《男孩女孩成长指南》等书籍,每本书的扉页都贴着 “青春小卫士推荐” 的标签,“苏老师说这些书里的插画很生动,适合小学生阅读。” 王浩搬来一个更大的箱子,里面是同学们捐赠的文具:带着向日葵图案的笔记本、印着科普小知识的橡皮、写着 “勇敢成长” 的铅笔,“这些都是按山区老师列的清单准备的,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分到。”
离开邮局时,雪花开始飘落。小羽站在台阶上望着邮车远去,发间的向日葵发卡上积了薄薄一层雪。她想起城乡交流时那个叫丫丫的女孩,扎着两个羊角辫,总是低着头,问她 “为什么胸部会疼” 时声音小得像蚊子哼。当时小羽没来得及细说,只把自己的科普笔记送给了她,现在那本笔记应该和书信一起在路上了吧。
寒假的第一周,“青春小卫士” 的活动室成了书信中转站。每天早上,小羽他们都会来整理新收到的回信,分类放进贴着地名的文件夹里。丫丫的回信是最先到的,信封边缘沾着泥土,信纸皱巴巴的,字里行间却透着兴奋:“谢谢你的笔记!我按上面说的告诉奶奶,奶奶说‘这是长大的记号’,还带我去镇上买了花布做内衣。” 信的结尾画着两个牵手的小人,旁边写着 “我也想当小卫士”。
陈雨欣把回信里的困惑分类整理:“有 12 个女生问月经期间能不能干活,8 个男生问个子矮是不是病,还有 5 个孩子说想爸妈时会偷偷哭。” 她在画板上画了 “问题地图”,用不同颜色标注困惑的类型,红色代表生理问题,蓝色代表心理问题,黄色代表家庭困扰。李诗涵则在设计回信模板:“开头要画个笑脸,中间用漫画解释问题,结尾要写‘我们一直陪着你’。”
但问题很快出现了。有个叫石头的男孩在信里说:“城里同学的信里总说游乐园和补习班,我听不懂,也不想回信了。” 小羽看到信时心里一沉,想起苏晴老师说过 “沟通要站在对方的角度”。她立刻组织团队讨论,决定在回信里加入 “生活分享” 环节:不只是讲知识,还要说自己的烦恼,比如 “数学考砸了会难过”“和朋友吵架会后悔”,让山区孩子知道 “大家的成长都有烦恼”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